見過自己的聲帶嗎?
好奇聲帶怎麼動嗎?
這兩片白白的聲帶,位在小小窄窄的喉部,前後端連接在甲狀軟骨與杓狀軟骨之間。看起來薄薄的它們(約3-5mm),發聲時飄動著,其實是一種立體、多方位的接觸與振動。薄薄的聲帶肌外覆蓋著黏膜層,可再細分數層,層層之間分布著能使聲帶具有彈性的重要物質,如膠原蛋白(collagen) 與 玻尿酸 (hyaluronic acid)。不同膠原蛋白的密度與分布方式,影響著聲帶結構與聲音的音色(例如男女老幼)。玻尿酸(hyaluronic acid)具有流體黏度性質,使聲帶具有適當的韌性(stiffness),幫助聲帶振動時能依速度調整伸縮回彈力,被認為是發聲時控制音質的延展性很重要的物質。
發出聲音,不單靠白色的聲帶本體產生振動,而是背後有一群內喉肌來操作控制它的動作與運動。例如,使聲帶閉合是靠側環杓肌的運動 (如下圖)。你可以想像牽線的魁儡戲偶,不是戲偶本身能動,而是人的手去操弄那些接連戲偶各部位的線。戲偶能表現的動作情感的豐富度,是由一開始設計連接線的位置與數量,以及操作者的技巧來決定。這些線就等同於聲帶的內喉肌肉群,而戲偶就是聲帶本體
聲帶的靠近與振動
振動之前,兩片聲帶要先向中間靠近。這個靠近的機制非常重要,能決定是否能有好的振動。靠近的機制簡單說明如下:
-生理條件: 神經啟動內喉肌帶動杓狀軟骨向中移動,使聲帶向中間靠近。
-氣動條件: 肺部產生的氣流由聲帶下方往上方流動,推開正靠近彼此的兩片聲帶邊緣。氣流產生的白努力效應,將聲帶由下緣到上緣吸引向中間,如此產生靠近-分開的反覆波動。
靠太緊密,或靠近距離、力道不足都可能產生不良的嗓音音質。在討論聲帶靠近機制時,常用的英文專有名詞是〝approximation〞很有想像意境,要靠近,但不要靠太近…!!!
聲帶控制的音高
靠近後的振動速度,通常是音高表現的關鍵。正常情況下,振動越快,音高越高;相對的,低音則振動較慢,音頻數據較低。兒童與女性的聲帶較短薄,振動速率較快,通常音高比成年男性相較高。但是,聲帶振動速率不是這麼簡單的以厚薄、長短等生理條件來決定其動作的快慢。聲帶具有伸縮延展性,這個延展性再加上氣體動力的作用下,使聲音可以隨意高低變化,是控制音高很關鍵、重要的特質。男聲假音(falsseto) 或是有些海豚音就是充分利用這樣的特性:聲帶向中靠近時,邊緣延展形成較薄的狀態,再經過大量集中、快速的氣流〝扇動〞,成就了聲帶邊緣高速振動而產生的高音。
聲帶的靠近與振動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,靠近的時間、距離,接觸的力道,黏膜層的條件,流體氣動條件…至今都還有很多議題仍在研究探討中,尤其關乎唱歌時的變化。
聲帶的功能不只是發聲
平靜呼吸時,聲帶適度張開,保持氣道通暢。深呼吸時,吸進更多氣會使聲帶開更大,用力吐氣使聲帶向中靠近(但未閉合)。說話或唱歌需要反覆換氣,能有彈性的調整聲帶開合運動,是唱歌時很重要的換氣技巧。聲帶功能或動作異常時,例如:吸大口氣時,應該打開卻反而向中間靠合,會造成呼吸困難與嗓音問題。聲帶運動異常造成的呼吸問題,在臨床鑑別診斷上很容易與氣喘混淆。
另外,聲帶是守衛呼吸道的最後一道防線,能夠阻止異物通過聲門掉進肺部,是很重要的吞嚥機制。除了適時的向中閉合關起聲門,聲帶本體的韌性,也能使不小心掉落的食物碎片,透過咳嗽而回彈至咽部。
已經了解聲帶很重要,而且它們存在不單只為了嗓音,還有呼吸與吞嚥的功能。
要好好照顧它們!!
照護聲帶的方法
- 避免清喉嚨、咳嗽。每次清喉嚨或咳嗽瞬間,聲帶用力碰撞閉合,容易造成黏膜損傷。
- 保持呼吸道的清潔與健康 【延伸閱讀】呼吸道
- 進行聲帶運動
什麼是聲帶運動?
讓聲帶的運動,就要包含聲帶的開合與振動。
一定要發出聲音,聲帶才能振動起來!!
如同我們希望雙腳能透過連續性走路強化肌耐力,防止肌肉萎縮老化。同樣的道理,利用任何一個基礎母音,例如:/阿/、 /一/ 、/嗚/ (a-i-u-e-o),發出持續性的聲音,讓聲帶維持連續性的振動,是很重要的聲帶肌耐力訓練。
雙手置於胸前微微向下拉(防止發音時上提),張大口,穩穩地以中大音量 發出聲音,持續3-5秒。聲音穩定的情況下,每次以半音階方式慢慢增加音高(適度)。
良好的深呼吸,可以幫助聲帶開合的肌張力訓練。
慢慢吸飽氣,同時雙手張開擴胸。慢慢吐完氣,雙手合靠中。
建議參考資料
喉部的結構 – Human Anatomy | Kenhub
聲帶的組成與運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