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鳴

什麼是共鳴?

說話和唱歌都需要良好的共鳴,才能不費力的增加咬字清晰度並將聲音傳播出去。什麼是共鳴? 共鳴在哪裡? 怎麼找共鳴?

聲道共鳴 (vocal tract resonance)

談論發聲的共鳴,一定會提到聲道(vocal tract)。聲道的測量定義通常由唇部開始,進入口腔、咽腔,然後到喉部聲帶上方。一般成人的平均聲道長度範圍約為16-18公分之間,男性比女性長。同性別間的體型大小也與聲道長度呈現正相關,也就是正常體重的前提下,骨架身高越高,聲道越長。整個聲道涵蓋器官、骨骼、與肌肉等具有彈性的組織,因此,聲道產生的共鳴會隨著這些組織的動作改變而有所不同。自己簡單的實驗一下,用輕鬆、沒有變化的嘴型說/嗚~/,然後再以圓唇噘嘴、在口腔內製造出舌頭上方的空間,重新發聲/嗚~/。感覺到了嗎? 兩個聲音的音色不一樣!

聲道的形狀影響嗓音的共鳴

共鳴是音波傳導過程碰撞物質產生的共振效果。音波從喉部聲帶振動起,到口咽、嘴唇,過程中所有組織都會產生共振效應。一般情況下,改變聲道空間,主要是嘴型、舌頭、軟顎等,是最容易做到的共鳴變化;不同的聲道共鳴,產生不同的發音清晰度與音色。如下圖磁振攝影清楚呈現,發不同的母音和子音,聲道的唇、舌頭、軟顎等位置都不同,形成不同的共鳴空間。

發音時聲道共鳴的變化
發音的聲道變化; 上排: 母音, 下排: 子音

唱歌時,也會因口咽腔的空間變化,產生各式各樣的〝唱腔〞,如歌劇或搖滾。另外,兒童、男性、女性、甚至年長者等,不同的性別與年齡,結構與肌肉張力有所不同,因此也會產生不同的共鳴音色。共鳴還會受到聲道中的壓力、氣流流速、阻抗等因素而改變。常見的例子是感冒鼻塞,鼻咽或喉部黏膜腫脹,聲道壓力增加,也會造成共鳴異常,說話時聲音〝悶悶的〞。

聲道的發展,在兒童時期沒有性別差異。進入青春期後,女性的聲道結構穩定成長,聲音的變化緩慢。然而,青春期的男性聲道卻開始經歷重大改變:喉部位置下降,咽部長度增加,這兩個重大的變化使男生在青春期出現非常不穩定的〝變聲〞,直到變成男性特有的低沉嗓音。無論男性或女性,從青春期開始逐漸脫離兒童嗓音,各自依照生理性賀爾蒙的不同,產生結構的發展與變化,形成男性與女性的各自特有的成年嗓音。

根據研究顯示,成年男女的音色雖然受到聲道發展的影響,但這種性別特有的音色與體型之間並無顯著的相關性。也就是說,身材高壯的女生可以依然具有細柔的女性音色(例如英國達人秀出身的蘇珊大嬸),而骨架瘦矮的男生也仍會擁有男性特有的低沉音色(例如飾演權力遊戲中的侏儒演員彼得·汀克萊傑)。關鍵在青春期至成人階段,性荷爾蒙的分泌使男女的聲帶厚薄不同,以及男性特有的聲道結構改變,男女音色差異的辨識度便越來越高。這些音色的差異,都是聲道共鳴的不同所致。

男性特有的聲道共鳴與體型無顯著相關性

共鳴與體型

聲道的形狀大小會隨著發聲方式改變,並且改變共鳴;但是後天”體重”的改變對聲道共鳴的影響不大,主要還是發聲者(說話或唱歌)對於聲道空間的改變技巧。體重的改變(減重或增重)對聲音音質的影響,目前尚未有很肯定的研究實證。例如Hamdan等人(2014)針對15名進行減重手術的人(平均減重28公斤),術前與術後半年監測他們的聲音變化。追蹤結果,在各項嗓音評估與喉部檢查,都沒有顯著的改變。有些學者認為,體重顯著改變後,對聲音的影響是因為氣動學的表現變差,也就是在說話或唱歌時的呼吸協調表現受到影響。體重的改變也會使與呼吸有關的肌肉量或增或減,因而影響到呼吸肌的氣流控制。

在歌唱界,歌手的體重增減也經常受到關注,尤其原本音質是否有受到影響。近年來最有名的減重歌手是英國的愛黛兒Adele,兩年內減掉100磅。她的聲音有改變嗎? 答案是:沒有!! 有人甚至覺得她對音色與呼吸的掌控更勝於以往。歷史上有名的歌劇女神– 瑪莉亞‧卡拉絲(Maria Callas,1923-1977)也是減重高手,她在一年內減重超過30公斤,之後歌唱事業攀至高峰。大家所擔心的減重會不會影響聲音,在這兩個例子裡看不到蛛絲馬跡。還有熱愛美食、到晚年身材持續胖到超過300磅的世界男高音帕華洛帝,他那令人難忘的高音,讓世人永難忘懷。

公主徹夜未眠– 告別之作–2006年義大利杜林冬季奧運開幕

唱歌的共鳴

對專業歌手而言,唱歌的共鳴與說話的共鳴不一樣,共鳴腔 使用的範圍遠超過一般的聲道定義。例如古典樂聲樂唱腔經常提到的〝頭腔〞共鳴,是將聲道延伸到鼻咽腔最高點額竇。鼻咽腔共鳴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根基於軟顎之上,並存在著四對骨頭之間的竇室(sinus),而軟顎的彈性與對稱的竇室形成最佳聲場。聲樂的頭腔共鳴,其實應該是一種延展聲道空間的概念,必須建立在基本的聲道共鳴處在最佳狀態下,氣流將聲帶振動的音波持續推到鼻咽腔,使聲音被包覆在這個空間中,經過最佳共振效果後,聲音的能量在口腔集中後發散,產生最特別的共鳴。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唱歌的聲道延展是從橫膈膜開始到鼻咽腔,當聲道中每一個腔室中都產生最佳共振,即是最極致美聲呈現。

鼻咽腔共鳴並非鼻音化發聲

沒有歌唱理論基礎的人聽到要練習鼻腔共鳴,都會直覺的問:是不是說話鼻音很重的那種聲音? 不是的,訓練鼻腔共鳴是為了使歌手能調整鼻咽腔的大小形狀,增加聲道的共振點。而鼻音化的發聲是顎咽腔打開,將推進大量空氣推至鼻腔。例如,上面母音與子音的聲道形狀MRI圖中[ ~ i ]為[ i ]的鼻音化,請注意發[ ~i ]時軟顎並未向後咽閉合。同樣鼻音化的音還有[ m ],如同我們用閩南語發〝不〞。唱歌運用鼻咽腔的共鳴技巧,並不會改變咬字構音的鼻音化。同樣的,如果我們希望說話時避免〝壓音〞(press voice) 或〝啞音〞 (creaky voice) 的音質,就要將共鳴放在較高位置的口咽腔(軟顎),但這並不表示你必須將所有的因〝鼻音化〞。

適當的鼻咽腔共鳴練習,利用閉口哼鳴音(Humming)發持續母音數秒,或哼喜歡的旋律,練習顎咽腔的肌肉動作,能夠幫助說話時維持口咽腔較高位置的肌肉張力。

參考資料

參考資料

Fitch, W. T., & Giedd, J. (1999).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vocal tract: A study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.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, 106(3), 1511-1522.

Darwin, C. J., & Hukin, R. W. (2000). Effects of reverberation on spatial, prosodic, and vocal-tract size cues to selective attention.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, 108(1), 335-342.

Leppävuori, M., Lammentausta, E., Peuna, A., Bode, M. K., Jokelainen, J., Ojala, J., & Nieminen, M. T. (2021). Characterizing vocal tract dimensions in the vocal mode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. Journal of Voice, 35(5), 804-e27.

Hamdan, A. L., Safadi, B., Chamseddine, G., Kasty, M., Turfe, Z. A., & Ziade, G. (2014). Effect of weight loss on voice after bariatric surgery. Journal of Voice28(5), 618-623.

Moerman, M., Vanhecke, F., Van Assche, L., Vercruysse, J., Daemers, K., & Leman, M. (2016). Vocal tract morphology in inhaling singing: an MRI-based study. Journal of Voice, 30(4), 466-471.

Herbst, C. T. (2017). A review of singing voice subsystem interactions—toward an extended physiological model of “support”. Journal of voice, 31(2), 249-e13.

Ventura, S. M. R., Vasconcelos, M. J., Freitas, D. R., Ramos, I. M., & Tavares, J. M. R. (2012). Speaker-specific articulatory assessment and measurements during Portuguese speech production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. Language acquisition, 1-20.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