聲音的思念
2011年大導演史蒂芬.史匹柏的影片戰馬(War Horse),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背景,描述男孩艾伯特與一匹馬喬伊之間,歷經生活與生命的淬鍊所產生的情感連結。電影配樂隨著情節的起伏變化,時而歡樂,時而悲壯,時而恬靜,時而感人。其中有一段英德兩軍暫時休戰的劇情,為了解救被鐵絲刺網纏繞住的馬。在緊張但又無趣的壕溝中戒備著,剛開始,兩軍各自都注意到有一匹馬在交戰區站著不動。英軍有人先用扣齒的聲音想引起馬的注意,從一個人,兩個人,到幾乎所有注意到的人。然後德軍有人用吹口哨的方式,一個人、兩個人,然後兩邊所有的人都加入各式各樣的口哨聲。記得第一次看到這一段時,除了有趣的笑著,內心還出現一絲感動,感動聲音具有的溫度。
Source: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s/video/BV1X34y197Qv
歷史上最有名的暫時休戰稱為聖誕節休戰(Christmas truce),泛指發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,從1914年聖誕節延伸到1915年年初的那段時間,由士兵們自發性發起的短暫休戰。記得多年前由Sainsbury’s 巧克力公司製作三分鐘的短片,就是根據其中一個流傳的故事改編拍成的。在1914年寒冷的聖誕夜裡,英德兩軍各自隱躲在壕溝中。正當英軍分發從故鄉寄來的個人郵件時,不遠的對邊傳來德語的聖誕歌曲『平安夜』。聽著、聽著,英軍也有人慢慢跟著唱。德英兩軍合唱著「平安夜,聖善夜,萬暗中,光華射…」,旋律、心情、語言、沒有的隔閡。
聲音是有溫度的,可以在寒冬中溫暖人心。
喜歡的電影看完後,有時會找原聲配樂來聽。聽到某段音樂,腦中仍可清楚浮現電影情節的畫面。在『教會(The Mission, 1986) 』中,神父持著十字架領著全村老弱婦孺迎向無情的砲火;在『昨日、今日、明日(For The Boys, 1991)』片尾,決裂數十年之後,雙雙年邁的艾迪與蒂希再次同台唱著「I Remember You」;『海上鋼琴師(The Legend of 1900, 1998)』留在即將爆破的船上;『新天堂樂園(Nuovo Cinema Paradiso, 1988)』中那一幕幕愛人親吻的剪接;辛德勒泣不成聲地說:「本來能再救更多人」(Schindler’s List, 1993);…還有好多、好多有畫面的聲音。無論是震撼的管弦樂、人聲、鋼琴聲、小提琴聲…每一個聲音都有溫度,在聲音出來的那一瞬間,畫面就留存下來,深刻在腦海中。
有溫度的聲音可以只是一種音。
在灰姑娘故事中的鐘聲…;在希區考克電影中的腳步聲…;在『刺激1995』中等待的雷聲…;在『海角七號』中的船鳴聲…;在『總鋪師』中的切菜聲…;在『KANO』中的揮棒擊球聲…。
有溫度的聲音也可以只是一句話。
《魔鬼終結者(The Terminator, 1984)》中的“I’ll be back!!”; 《征服情海(Jerry Maguire, 1996)》中的“Show me the money!!”;在蒼老的背影前叫一聲”多桑”;對著一群調皮搗蛋小孩罵一聲”死囡仔!”;“唔唔睏”哄嬰孩睡覺…。
記得有個女孩子說過,買鞋子時,除了合不合適、舒不舒服,她還要踩在地板上聽聽鞋子發出來的聲音,這是挑鞋的一個重要選項。她喜歡穿有跟的鞋子去上班,聽到自己有精神的腳步聲,然後提醒自己微笑、活力充沛的說聲:早安!
記得有個媽媽說過,有一種罵小孩但不傷身的方法。就是,她每次生氣要大罵之前,先從鼻子深深的吸一口氣,再從嘴巴長長的嘆一口氣,準備一下再開罵。好幾次,他聽到自己的吸氣聲、嘆氣聲,然後突然那股怒火消了許多;有時,孩子也注意到這個呼吸聲,然後以充滿不安的表情與聲音叫一聲: 媽! 突然,就會覺得可以不要用罵的。
聲音的溫度可以自己選擇與調控!
1914年的聖誕休戰被認為是一個神話,僅出現在這段時間,瞬間、短暫的和平協議:”Tomorrow, you no shoot, we no shoot.”,之後就未再出現過。聖誕歌曲或許已經被現代商業制約化它們的氣氛,但是,在許多人的腦海中、心中都有自己給予每一首曲子的溫度。
聲音是有溫度的!
賞音時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