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惜所有的天賦

做個小小的實驗!

請幫下面兩個圖形命名,你覺得哪個適合叫Bo-Ba 哪個適合叫Ki-Ki ?

如果你叫右邊為Bo-Ba 左邊為Ki-Ki,那麼你剛剛經歷的聲音-形狀的心理知覺效應,與大約95%的人答案雷同。這種心理知覺效應有個名稱叫做〝聯覺〞,或又稱為共感覺(Synesthesia),是指一種感官知覺觸發另一個感官知覺。就上面的命名實驗而言,當你嘴巴唸Ki-Ki 時,舌頭與軟顎在口腔的位置變化的感覺(動作知覺),連結到右邊圖形尖銳的線條變化的視覺感受。Ramachandran & Hubbard (2001)將這種狀況稱為感覺運動聯覺 (sensorymotor synaesthesia)。

2006年Maurer等學者應用此實驗方法,同時測試在成人與平均兩歲半的兒童。仿照上面的圖形以及語音的研究設計概念,共四組圖形並搭配兩種發音的嘴型(圓或非圓)。研究結果再次證實,聯覺效應已存在於三歲以前幼童的知覺發展歷程。兩歲半的幼兒在圖形與嘴型的配對表現與成人沒有顯著的差異。

說話的語音所產生的色彩聯覺現象,從19世紀來,一直是心理、語言學家著迷的研究領域。語音色彩聯覺者說出特定的母音時,會在腦海中看見特定的顏色。Cuskley與 Dingemanse等學者(2019)利用網路進行互動式母音色彩連結 (Vowel-colour associations),共收集1164名自願參與實驗者的測驗結果,其中包含超過200名的聯覺者。測驗結果很清楚的呈現在下面的右下圖(e)中,聯覺者對於母音與色彩的連結具有很高的結構性與一致性:前口腔的母音(高F2值,如/i/, /e/) 會被連結於較輕的色彩(如黃、綠),後口腔的母音(如/o/, /u/)會被連結到較暗的顏色(如紅、棕)。

另外,此研究提供下列連結,給有興趣的人了解每個實驗資料的母音發音的口腔相對位置。

An intera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data from Vowels in Color (Cuskley, Dingemanse, van Leeuwen & Kirby, 2019)

類似〝被著色的聲音〞(colored hearing) 的現象,還有聽到特定的音就會看見特定顏色,有時也被稱為色覺(Chromesthesia)。例如在Luria, A. R. 的書『The mind of a mnemonist』中描述一位S先生自述的聯覺現象: 當聽到音高為每秒振動頻率50、音量為100分貝的音時,S先生看見一段棕色的線條在暗色的背景上,而且周圍環繞著像舌頭的紅色邊緣;同時,他還能在口中感覺嚐到類似酸甜味道的羅宋湯。神經學家Richard Cytowic (2009) 將聲音引發色覺形容像是眼前看見〝煙火〞一樣,說話的聲音、音樂、日常生活中各種聲音…隨時在聯覺者眼前產生五顏六色。

聯覺是一種跨感官的知覺現象(cross-modal perception),目前世界上發現超過百種不同的跨感官知覺組合,其中約88%與語言的形式有關 (Simner et al., 2006);除了語音、還有字型、數字、符號…等等。例如聽到數字,腦海中的數字會以空間方式呈現,形成特定的數列。擁有這類空間聯覺的人,經常也擁有很強的記憶能力。許多學者型自閉症(autistic savant)所擁有的異常能力也被認為是聯覺現象,如聽到日期,就可以有規則性的背出來;或只是聽過,卻可以直接在鋼琴上彈奏整個曲子;又或只是看一眼的城市圖像,就可以在腦中呈現規則,然後巨細靡遺的畫出來。科學家認為,這些特別功能的呈現都是因為跨感官知覺的訊息處理與一般人不同。

消失的天賦?

根據新生兒聯覺假說(如Maurer, 1993),聯覺現象或是跨感官經驗,也曾存在每個人的發展過程中。嬰幼兒的腦神經突觸是成人的兩倍之多,意味著不同感官的網絡連結性很強,這是發展階段很重要的先天能力,幫助嬰幼兒快速連結所有的感官知覺經驗,並透過學習建立感官知覺的特定化。例如:兩歲半的幼兒,在未曾學習顏色概念的情況下,喜歡將特定的形狀與某特定顏色進行配對(即使形狀本身是不同顏色),如(藍色)三角形與紅色紙板。經過學習後,幼兒會將藍色三角形與藍色紙板配在一起。經過不斷的學習後,大部分的兒童看到有顏色的形狀,會依照聽到的指令進行配對,而不再顯現之前特定形狀與特定顏色的配對方式。發展心理學家認為,在學習概念的過程中,抑制幼兒先天的跨感覺連結;而這種抑制-習得概念不斷的反覆過程,從嬰兒時期就漸漸的消弱我們的聯覺 (Wagner & Dobkins, 2011)

你有跨感覺連結嗎?
Source: https://www.syntoolkit.org/faqs

聯覺好嗎? 聯覺不好嗎?

其實我們經常遇到聯覺者,常以音樂、藝術的工作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(參閱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List_of_people_with_synesthesia) 如果你聽過某個訪談說『我唱這段音樂時好像可以看到綠色』,或某個畫家說『我在創作過程不斷地聽到不同的聲音』…這也許不只是藝術家對作品的形容,而是他/她在創作表演時真實地聽到或看到的狀態。音樂人菲董(菲瑞‧威廉斯Pharrell Williams) 說他以看見顏色的方式分辨音調是否符合旋律性。他自己接觸有很多藝術家或數學家都擁有聯覺的天賦,與一般人不同的思考歷,是他們之所以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。(Pharrell Williams 接受美國npr音樂媒體訪談)

在知覺表現呈現聯覺現象的人,可能一直生活在〝被隱藏的天賦〞中。有些人在很小的時候自我察覺的聯覺現象,可能被大人們視為胡說八道,或被同儕取笑,因此不再輕易的告訴別人這個屬於自己的秘密。這些人後來長大,如果有幸在職業生涯遇到能運用此能力的工作內容,則可能成為他們最棒的技能。音樂、繪畫、設計,廚師、記憶性工作、…各行各業,也許都有人正默默的使用這個不能說的秘密,默默幫助他們各自成為專業領域佼佼者。

相信每一種展現在世上的行為或能力都有其存在的意義。界線與規則是人類後天定訂的,有時必須反省是否某些時候因而作繭自縛。

如果你是父母   如果你是老師  如果你是主管  如果你是

如果你就是你,世界會因為你更多彩多姿。

聽聽這首快樂的歌,看看,你可不可以也看見什麼顏色嗎?

賞音時間

參考資料

Ramachandran, V. S., & Hubbard, E. M. (2001). Synaesthesia–a window into perception, thought and language.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, 8(12), 3-34.

Marks, L. E. (1975). On colored-hearing synesthesia: cross-modal translations of sensory dimensions. Psychological bulletin, 82(3), 303.

Maurer, D., Pathman, T., & Mondloch, C. J. (2006). The shape of boubas: Sound–shape correspondences in toddlers and adults. Developmental science, 9(3), 316-322.

Cuskley, C., Dingemanse, M., Kirby, S., & Van Leeuwen, T. M. (2019). Cross-modal associations and synesthesia: Categorical perception and structure in vowel–color mappings in a large online sample.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, 51(4), 1651-1675.

Simner, J., Mulvenna, C., Sagiv, N., Tsakanikos, E., Witherby, S. A., Fraser, C., … & Ward, J. (2006). Synaesthesia: The prevalence of atypical cross-modal experiences. Perception, 35(8), 1024-1033.

Jonas, C. N., & Price, M. C. (2014). Not all synesthetes are alike: spatial vs. visual dimensions of sequence-space synesthesia. Frontiers in psychology, 5, 1171.

Cytowic, R. E., & Eagleman, D. M. (2011). Wednesday is indigo blue: Discovering the brain of synesthesia. MIT Press.

Ward, J., Hoadley, C., Hughes, J. E., Smith, P., Allison, C., Baron-Cohen, S., & Simner, J. (2017). Atypical sensory sensitivity as a shared feature between synaesthesia and autism. Scientific Reports, 7(1), 1-9.

Simner, J., Harrold, J., Creed, H., Monro, L., & Foulkes, L. (2009). Early detection of markers for synaesthesia in childhood populations. Brain, 132(1), 57-64.

Simner, J., & Bain, A. E. (2013).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grapheme-color synesthesia in childhood: 6/7 years to 10/11 years.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, 7, 603.

Deroy, O., & Spence, C. (2013). Are we all born synaesthetic? Examining the neonatal synaesthesia hypothesis. Neuroscience & Biobehavioral Reviews, 37(7), 1240-1253.

Wagner, K., & Dobkins, K. R. (2011). Synaesthetic associations decrease during infancy. Psychological Science22(8), 1067-1072.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