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440赫茲的后位鬥爭史
有沒有聽或看過現場交響樂團演奏(YouTube也是)? 在演奏之前通常會由雙簧管吹奏出響亮的A 音,然後團員們開始進行調音。你是不是想,大家怎麼不在後台用電子調音器各自調好音準再上台? 而是讓大家聽著紛亂的調音呢? 根據樂團人的說法是:延續傳統,大家開始調音時,提醒觀眾要開演了,可以開始閉上嘴巴保持安靜。另外,有些樂器容易受到移動與溫度的影響,上台後再次確認一下,可以確定演奏的品質。
什麼是A音高? Do、Re、Mi、Fa、So、La、Si、Do 中的 La,只是調音時通常用的是中央C (Do)調的A音La,以電子調音器通常會定調在440赫茲(Hz)。
不對! 不對! 不對! 應該是定調在 432赫茲才對。
什麼? 這是什麼數字? 440 才是絕對音高!
嗯….在吵什麼?
物理學家Alexander J. Ellis曾經收集了過300多個有關調音的歷史記載,發現:19世紀以前的樂手沒有習慣常常調音。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的旋律演奏仍以獨奏為主,再伴隨節奏樂器,所以愛怎麼彈奏就怎麼彈奏。而宮廷音樂大都是弦樂合奏,絃樂器都有空弦A音,因此、大家在合奏前一起用A弦音來確認共同音準。到19世紀,歐洲的歌劇院、音樂廳興起,更多樂器合奏的曲目被創作演出,尤其是管弦樂。為了維持演出品質,合奏前的調音就變得很重要,而且延續以A音來調音。
幾世紀以來,A音高的〝立后標準〞不斷的被爭論,吵來吵去。歐洲方面,法國在1859年就用A=425Hz當作標準音高。到了1885年的維也納會議由義大利提議,提高到A=435Hz;最後,在1939年由英國標準協會定調,樂團演出應該要以A=440Hz為共同標準音高。在美國方面,洛克斐勒家族(Rockefeller)在 1917 年以美國音樂家協會資金贊助者身分,提出以A=440Hz 的頻率為標準,並於1940年正式推廣至全美。直到 1953 年,A=440 Hz被 ISO 訂定為全球通用標準音頻。終於,A440 Hz被扶正為調音界的皇后。
A432赫茲的深宮諜影
既然A440 Hz的地位已經被欽定,而且,A432 Hz在鬥爭史上並不是一個突出的選擇,為何A432 Hz還一直被各式各樣的學科專家提出來呢? 歷史上最有名的申訴案為知名歌劇作曲家威爾第(Giuseppe Verdi)向義大利政府的抗議,他在請願書裡寫:「我們應該遵從傳統歌曲的音律訂定為A432 Hz」。他認為在 A432 Hz 的頻率之下,歌劇演唱家能將旋律唱得更自然和諧。雖然威爾第的提議最後仍然未被接受,但後來的音樂家談論到標準音時,有些人會以〝威爾第音高(Verdi Pitch)〞來稱A432 Hz。
A432 Hz到底有什麼魅力可以如此迷惑人心? 即使未受封正名,也能被記錄在千古典籍中,受人們愛戴、崇敬的其程度更勝於正宮A440 Hz…?
好奇心驅使下,在Google學術搜尋打上A432 Hz… 哇! 不得了,這位嬪妃娘娘在宮外發展的事業版圖之大,涵蓋數學、天文、醫學、物理學、心理學、營養學…!!!
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?
慢一點,比較好?!
音高其實是音波振動速度快慢的產生,而A432 Hz 就是音波振動速率每秒432次。A432 Hz比A440 Hz每秒少振動8次,換句話說,每次的振動可以慢一點點! (自己感受一下,一秒拍手1下 與 一秒拍3下)
少了8 赫茲的音高 (就像唱歌時要求〝降key〞),對聲樂歌手而言,確實唱起來比較輕鬆且容易在技巧上變化。(再想像跳高時將100公分降為92公分,仍屬於相同的過關標準) 而這樣的〝降key〞對威爾第而言,能讓他增加創作時的音域空間,帶來更高的聽覺刺激與享受。
但究竟這8的數字是怎麼產生的? 又為何這麼多領域都要沾個邊,與A432 Hz來個攀親帶故?
8 赫茲的哲學
人的聽覺頻率範圍約為20赫茲到20000赫茲,8赫茲是個極小差異的頻率,有研究證實,一般人無法確實察覺這的些微的差異。A432 Hz與A440 Hz的爭論喋喋不休的主要原因是,相信A432 Hz是比較好所提出的論點,有一大部分是與無法經科學反覆驗證的神祕學或心靈學有關;但其中最令根基於科學研究的人無法接受是,持續有宣稱療效的商業行為介入這場鬥爭。
認真說來,8赫茲的數字本身 有些大學問,例如7.83 Hz為舒曼共振現象(Schumann resonance)的基頻。科學家認為在地表與電離層(lonosphere)之間形成一個空腔,存在著不會消失的,維持穩定、持續的共振波。生態能量學研究(Ecological energetics)將這個大約8赫茲的舒曼波基頻視為一種會影響我們環境與身體的能量波。
另外,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(Pythagoras,580BC-500或490BC)提出有名的畢氏音程,他發現兩個和諧音之間存在著一個整數比。最簡單的如1:1是同一個音,2:1是高八度的音。最常見的還有3:2的音程,例如D音如果調在288 Hz,則下個音算法為288 乘上3/2,就會出現A432 Hz。然而,如果以畢氏音程計算方式,就不是單純的8 赫茲的平移〝降key〞。如下表,除了440與432之間相差8,其餘的音並非是固定減少8赫茲。
舒曼波經過四捨五入的8赫茲,與畢式12音程所減少的8赫茲似乎一點關係都沒有,就更不用說有些研究將這個數字連結上腦波的α波。每一套解釋讀來,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,但相互間卻找不到關聯性,也就不符合科學重複驗證的基礎原則。
但無論如何,這些討論都共同指向一件事;人們在尋求一個舒適放鬆的心理狀態。
在這個忙碌紛擾的世界,凡事講求快速、精準。生命所付上的代價是頭腦與心靈的運轉速度不容易慢下來,好好休息一下,或一夜好眠。
8赫茲的哲學是慢哲學,提醒著我們可以慢一點,沒關係。
這點慢並不會讓腦子裡、心裡那些重要的事變得不一樣。它們依然會等著我們去面對、處理。就像演奏者將A440 Hz的曲子以A432 Hz彈奏,也許聽起來差不多,好像沒改變。但是,當願意嘗試A432 Hz的這個行動,讓我們暫時離開本來的堅持與相信,然後再回到原來的選擇。即使是這樣,原本的這一條路走起來也變得不同了,因為我們心裡的眼光已經不一樣了。
慢一點,沒關係的。
聽一下音樂吧!
賞音時間
參考資料
Schumann resonances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chumann_resonances
Pythagorean tuning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ythagorean_tuning
Music Theory: Exploring The 432 Hz Tuning Debate
https://ask.audio/articles/music-theory-exploring-the-432hz-tuning-debate
Music Theory: 432 Hz Tuning – Separating Fact From Fiction
https://ask.audio/articles/music-theory-432-hz-tuning-separating-fact-from-fiction